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新竹/竹北的舊衣回收箱

最近因為被強迫搬家,所以找了一陣子新竹/竹北的舊衣回收箱,最後意外發現竹北的嘉勤北路是高密度的舊衣回收箱聚集處,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google street view 就能看到喔)。

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竹北嘉勤北路的東側靠高速公路,所以在那邊的人行道上放東西比較沒有人抗議。

至於新竹市那就沒救了,從大概 2019 年開始就全面禁止舊衣回收箱了,官方說法是交給資源回收車處理。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中央大學在學證明申請路徑: 

Portal → 學生服務 → 學籍成績服務 → 學生學籍系統 → 一直按下一步確認資料無誤 → 最後就會出現「在學證明」的按鈕可以下載。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政大超人氣通識課「從漫畫看日本」 蔡增家 著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政大超人氣通識課「從漫畫看日本」
蔡增家 著  
出版日期:2015-03-25

TAAZE 讀冊生活: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41197

【千萬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記得我以前剛開始在日本觀光時,總是先被日本乾淨的街道環境以及安靜的公共場合吸引,似乎日本人總是安分又彬彬有禮。但是後來就會發現,夜晚居酒屋中的日本人卻是極度的喧嘩吵鬧到非常可怕的地步,而風化區中的日本人更是誇張。
這種極端的兩面性總是令我覺得困擾不已,到底哪一個部分才是真正的日本人呢?為什麼白天在公眾場合會如此的拘束,以至於在私下會需要這樣放縱,才能保持平衡?

當我讀到『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的 Ch.11:「怕給別人添麻煩的日本人」就完全瞭解了。

因為書當中寫到:「...日本人怕給別人添麻煩,其實是其來有自。在日本國民小學一年級『國民生活須知』的第一課便開宗明義的教育日本人:「千萬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而且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公車及電車上,也都到處立著豎牌,隨時提醒日本人:「請注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這樣的國民教育,讓日本人隨時隨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例如在電車上大聲喧嚷會影響到別人的作息,因此,日本人在公眾場合講話總是輕聲細語。另外,在公車上坐著把腳伸直,會容易讓走過的行人絆倒,因此,日本人在公眾場合就坐時,總是安分又直挺挺的。而這也養成日本人不隨意請人幫忙的習性...」

「...而怕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規範,牽絆著日本人的一舉一動,讓日本人在公眾場合從不輕易展露自己的情緒。...因為對日本人來說,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哀傷的情緒,這是會傳染給別人的,讓別人也感到不愉快,所以這也是一種給別人添麻煩的行為。」

【這本書特別的地方】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叫做『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但是這是政大教授蔡增家由他在政大所開的一門課的課程內容所改編而成。我覺得原本的課名比較傳神,就是『從漫畫看日本』。作者的自序其實已經寫得相當好了,清楚的表達了他這門課程的由來以及編寫成書的目的。

這本書特別的地方當然是在於讓讀者從閱讀漫畫來輕鬆的入門。但我覺得更難得的部分是 :作者盡量地保持一種公平的態度來看待日本的社會/政治現象。作者並不像許多 「旅日作家」 那樣的一面倒地稱讚日本的各種現象,而是在提供讀者對日本深入淺出的了解後,再拿來與台灣社會比對,從而讓讀者獲得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台灣的現象,以及思考台灣應該要如何面對這些事情。

我們常常因為自己身處於台灣之中,而誤以為某些事情只能這樣做,以及誤以為國外比台灣美好 (例如:其實日本的浮濫公共建設、蚊子館、增蓋公路、橋梁與車站的現象,其實比台灣還要嚴重許多倍)。閱讀這本書後,除了可以更加的了解日本的許多社會現象以外,也可以充實大家看待事情的角度。

【節錄自作者序】:


「.....其實這堂課以前並沒有那麼熱門,其前身課名是「日本政治經濟之研究」,當時每學期修課的學生屈指可數,這讓我感到相當失望,我一直在思考,日本是台灣學生最喜歡的國家,為什麼他們會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沒有興趣?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我的表達方式不夠好,還是我的教材不符合學生的需求,我反覆地思索。

「.....也因此,我便大膽地把課名改成「從漫畫看日本」,嘗試以漫畫為引子,先以閱讀漫畫,讓學生們在輕鬆的情境之下了解目前日本的現勢與走向,之後再引導學生去閱讀日本相關的專業書籍,如此一來想必能夠讓學生們對日本這個國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一番不同的見解,而我在課堂當中所介紹的漫畫,自然也就是以寫實漫畫及專業漫畫為主體。」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這本書,便是依據我這七年來介紹給同學的漫畫以及上課的內容編寫而成的,希望讓無法上這門課的社會人士,也能夠藉由閱讀漫畫來了解日本。

「日本是距離我國最近的工業大國,但是我們對日本的理解卻又是何其貧乏... 期許讀者們能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從漫畫來理解真正的日本...」

【結論】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真的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如果你對日本感到好奇並且又對日本的許多現象覺得難以理解的話,可以把這本書買來看看,能夠得到許多有別於日常淺薄新聞的知識,或甚至避免一些誤解。

P.S. 書中對於日本曾經發生的食安事件也有專門的章節描述,其中最大條的就是雪印公司的事件。可見食安問題與黑心商人是各國都有,但是日本的民眾的抵制,以及政府後來採取的措施都很值得台灣參考。
(最後雪印公司是在電視台封殺廣告、各大賣場停止販售、與民眾的抵制之下破產,旗下子公司分拆售出。)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電的旅程 – 探索人類駕馭電子的過程 張大凱 著



電的旅程 – 探索人類駕馭電子的過程   張大凱 著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480538
http://bookzone.cwgv.com.tw/books/details/BCS144
(P.S. 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天下文化自己的網購介面才能買到。)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張大凱,生於上海,在香港中學畢業後赴美,在普度大學取得電機學士,後又從史丹福大學獲電機碩士及博士。從 1969 年至 1972 年在矽谷的快捷半導體研究所半工半讀,到羅克威爾公司科學中心擔任研究員,專研紅外線顯像技術。1997年升任科學中心主管兼羅克威爾國際公司科研副總裁,負責管理在航天、電子、軟體等各方面的科技創新及技術轉移。在 1999 年領導將科學中心轉型為自負盈虧的獨立高科技公司,任執行長多年,至 2006 年功成身退。

【介紹】


這本書非常的浩瀚,主要連貫了兩三百年來人類對於「電」的了解,從物理研究上到工程技術上。有時是科學基礎研究在前,而有時是工程應用在前 (也就是根本不曉得是什麼原理,只知道可以這樣使用,所以大家就紛紛使用了 – 半導體正是如此),而這兩三百年來的歷史,就是科學、技術、應用、產品互相交織、互相衝擊而形成的。

最難得的是這本書以中立的立場來評價每位歷史人物,不管他們是科學家、教授、發明家或是創業家,這本書都對他們有著詳盡的描寫與評價。因此這猶如一篇篇小篇的人物傳記,充滿了人味。我們不僅可以琢磨當時代的人們主要面對的困難,還可以試著去了解這些名留青史的人當初做了什麼決定,而如何造成突破的 - 有的是歷經千辛萬苦地努力,有的是精心聚集卓越的團隊,有的是靠自身的天資聰穎,有的則根本只是運氣好,莫名的就被他碰上。

這也可以讓我們看出所謂的「成功」具有著許多不同的面相,是天資聰穎就會成功?還是後天加倍努力會成功?還是對未來世界的精準預測會成功?甚至是要怎麼經營一家公司才算成功?要技術傲視全球就能獨霸,還是同時得配合銀行家們的資本投入?這些事情從距今兩三百年前來就發生,並且互相爭奪、傾軋、專利交戰、乃至於告上法庭不停歇。這些人是我們課本中的歷史人物,但不只他們的公式或是發明,連他們創辦的公司也都一直影響著現在的我們。作者更在附錄A中詳列了書中人物的姓名中英對照、生平、國籍與年表,讓讀者方便依照年代檢索。

【作者的自序是這麼說的】:

「…..我的目標是寫一本可讀性強又可普及的書,所以篇幅有限,自己不確定能否寫得好。  …..宗旨是把持著歷史的大方向,著墨於重大發明的來龍去脈與影響,包括對主要人物的描寫。嘗試把很多大家已經知道的「點」,合乎邏輯的連成「線」與「面」。書中還選用了很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圖文並茂,使讀者對重要人物與技術有更深刻的感受。」

【我的感想】:

我們只要往回去看這些歷史,就能夠了解到今日的世界為何是這個樣子,並且才有正確的觀點可以推測未來。這些歷史一直存在著,只是以外文書的形式。現在終於有這麼一本中文書籍可以讓人輕鬆的閱讀,實在是非常的令人高興呀!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於這個世界是如何從電報轉變為電話,再到手機,由繼電器、真空管、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 (IC) 的過程感到好奇的話,那麼把這本書買來看是最好的投資了。

【世界上第一條電報是怎麼產生的?】


最後,節錄書中關於當初摩斯 (Samuel F. B. Morse) 建造世界上第一條電報通訊的過程:

「….1843年美國國會投票,以89對83票的些微差距通過了提案。至此,摩斯 (Samuel F. B. Morse) 為期六年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由政府出資三萬美元,要摩斯示範由華盛頓到巴爾的摩兩個城市間的電報通訊,距離約44英里。
摩斯回去後即刻召回了葛爾 (Leonard Gale) 及費爾 (Alfred Vail) ,又增加了一名人手叫康乃爾 (Ezra Cornell)。摩斯負責統籌一切,葛爾負責電線和電池技術及採購,費爾負責發報機和收報機,康乃爾負責挖地溝埋電線。在工程進行中,每一部分都出了毛病,大家互相指責。
最大的問題是鐵做的電線埋在地下,因為潮濕,很快就都生鏽得不能用了。眼看著三萬美金已經用得差不多,但44英里的距離只挖了十餘英里,此時摩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建議把電線用木桿子架在空中,草草了事。對他來說這只是個權宜之計,想不到電線桿從此成了世界上最普遍的景觀。
康乃爾不挖地,改用豎桿子架電線,很快就完成了全部的工程。日後康乃爾就專門做電報建築工程發了財,捐錢成立了著名的康乃爾大學。……. 」

「……發展一個新技術及新市場最困難的時期過去了。在此之前,摩斯推銷電報時步步艱難,逆流而上,經過成功示範後,電報的發展轉為順流而下,人人想要。這種轉折點稱作「臨界點」(tipping point) ;很多成功的新技術都有其臨界點。」

「…..電報的成功,摩斯居功至偉。他雖然稱不上技術專家,但是敢於創新;他也不算是很好的管理人才或是傑出的生意人,但他有堅強的毅力,對於發展電報事業契而不捨。他最重要的專長,是善於鼓吹及推銷電報的價值。他還有一個優點是很能接受別人給他的建議。他聽取費爾及葛爾的意見,改進了自己初期的設計,後來又聽取肯道的建議,把電報的專利授權給其他公司去發展,自己收取授權費。可惜摩斯此人太工於心計,待人吝嗇,所有的成就從不肯跟其他人分享。他基本上是個勢利而薄情寡義的人,幾乎所有跟他合作過的人,包括多年的伙伴如葛爾及費爾,到最後都跟他反目成仇。摩斯的下半生和訴訟案結下不解之緣,連美國科學界權威亨利也和他對簿公堂。…..」

圖片:Telegraph key (Morse key) and sounder, Wester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Chicago, c. 1876 - Wisconsin Historical Museum

圖片來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elegraph_key_and_sounder,_Western_Electric_Manufacturing_Co,_Chicago,_c._1876_-_Wisconsin_Historical_Museum_-_DSC02817.JPG


圖片:The first message is received by the Submarine Telegraph Company in London from Paris on the Foy-Breguet instrument in 1851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legraphy